这里有黑马河边冉冉升起的太阳
可可西里洒落斑驳的月光
这里有卓尔山绿茵如丝绒般流淌于丘陵
格尔木胡杨林如火焰般燃烧于戈壁
这里采撷出了世间少有的天籁
这里是——
青海
她因蓝宝石般梦幻的青海湖而闻名遐迩
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世人的目光
在这多姿多彩的美丽画卷中
陕鼓用创新、绿色、融合
书写着诗与远方
从青海湖一路向西700多公里就到了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这里是青海陕鼓能源有限公司所在的地方,2016年建厂到现在,已是青海陕鼓人在这里的第八个年头。多年来,他们秉承和发扬“奋斗者精神”,把青海当作故乡,在高原经受了锻炼和洗礼,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也留下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
与青海湖的美景截然不同,青海陕鼓能源有限公司所在的地方海拔高度约3000米,冬季最低温度零下30度,环境极其恶劣,条件极其艰苦,高寒、缺氧、强紫外线,365天从不缺席。戈壁、荒漠环绕,方圆数百公里都是“无人区”,常年遭受风沙袭击,“不仅吃苦,还吃土”是工地现场的真实写照。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水烧到70度就开了,吃的饭煮不熟,都是“夹生饭”。他们经常嘴唇皴裂,夏季蚊虫成灾、冬季漫长酷寒,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们的体力和意志力。
青海公司目前共有员工60人,2016年起,广大党员职工大力弘扬奋斗者精神,克服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等困难,扎根奉献青海高原。2017年,项目建成投产了,开始为用户发电、供送蒸汽。他们没有停下脚步,继续以奋斗者精神为本,深挖市场、对接用户新需求,他们勇攀高峰的同时有力推动了陕鼓在分布式能源市场上的持续进步。
李超,青海能源部长助理、汽机运行三值值长,青海能源的一路发展,伴随了他的成长。
2016年8月,李超背着沉重的行囊,从宝鸡出发一路向西,从高铁换成绿皮火车,又从绿皮火车换成大巴车。22个小时的路程,并没有耗光他的热情。然而,迎接他的是没有半点绿色的茫茫戈壁和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
当时,青海能源项目还处于建设初期。当李超和同伴大包小包来到宿舍,看到的是空荡荡的“毛坯房”,需要自己“装修”和“保洁开荒”。
“第一天晚上睡下的时候,一闭上眼,耳边都是狂风大作,第一次觉得夜晚特别漫长,脚胀腿肿,整个人都昏昏沉沉。后来才知道,这是高反,一直到深夜,我们一个宿舍的都没睡着。”8年时间过去了,李超对初次踏入项目驻地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度过了初来乍到的高反第一关,李超随即投入到项目建设的紧张工作中。而迎接他的第二关便是高原的寒冷。
项目调试初期,为了尽快掌握专业知识,李超每天跟在师傅身后,一边听一边记,晚上回到宿舍后复盘一天学到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不知不觉一年多时间过去了,项目现场从当初的一片戈壁逐渐变得有了现代工业气息,高耸入云的锅炉犹如巨兽般屹立在高原之上,李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像锅炉一样,从刚毕业时的零刻度拔高了一大截。
数百公里的无人区逐渐有了生机!青海能源项目投产后,团队积极拓展周边市场,“一对一”向“一对多”的用户格局逐渐形成,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也随之增加。然而,正是有了陕鼓文化的滋养,李超等青海陕鼓人在高原上喊出了“海拔高,斗志更高;风暴强,斗志更强”的铮铮誓言,大家用行动描绘了“气温低、热情高,氧气薄、士气足”的高原图鉴。
面对用户的需求,他们立志要在高原上扎根向下,在风霜雪雨中坚韧成长,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古语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在青海的这群陕鼓人身上有的就是这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劲头,和不断挑战极限、拼搏奋斗的精神。他们凭着这种精神,使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不可为变为可为。8年的时间,青海公司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青海陕鼓人的容貌也变的黝黑成熟,但是始终不变的是他们的初心。他们要继续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沐雨栉风、攻坚克难!